而今客观地看, 卡列宁虽然呆板僵化, 有官僚的架子, 但他奉公守法, 对一切充满高度的责任感,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家庭也颇有爱心十分负责, 心地也颇善良, 尽管妻子红杏出墙甚至离家出走公然与情人同居, 但在她生下私生女儿得了产褥热的时候, 他依旧去看她, 并应她的要求, 在她的病床前与自己的情敌渥伦斯基握手言和, 卡列宁的爱和宽恕不仅给予妻子和无辜的孩子(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私生女), 还给予了给自己造成巨大痛苦的情敌, 因此, 就连安娜有时也不免感叹:“他毕竟是个好人, 忠实、善良, 而且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非常卓越。”他的痛苦与不幸, 是封建包办婚姻导致的悲剧。
列文:是一个重视贵族传统和向往宗法制生活的庄园地主。早在大学时代, 他就对具有家长制生活特征的莫斯科老贵族薛杰巴茨基家十分仰慕。大学毕业后, 他又厌弃城市的浮华和官场的虚伪, 自动回乡经营农庄, 立志当一个对自己和农民都有利的好主人。但是, 动荡的社会状况使他发现, 贵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动摇, 政治和思想道德也日趋堕落。俄国农村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正如洪水猛兽一样地入侵。他认为:贵族阶级之所以没落而使商人得势, 是因为贵族阶级“天真”“懒惰”, 不珍惜贵族传统; 农业经营之所以萎靡不振, 是因为农民对劳动成果不感兴趣和“外国文明”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 他决心“俭朴、勤劳”, 积极从事改革活动, 以找出一条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这一改革的内容是:地主出土地, 农民出劳力, 合伙经营, 均分红利。他想通过这条道路使贵族地主避免走向没落, 又使农民不贫困, 既抵制资本主义发展, 又能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他这样阐述自己的改革理想:“以人人富裕和满足来代替贫穷, 以利害的互相调和一致来代替互相敌视, 一句话, 是不流血的革命, 但也是最伟大的革命, 先以我们的小小的一县开始, 然后及于一省, 然后及于俄国, 以致遍及全世界。”但他的改革彻底失败了, 他几次差点自杀, 后来接受了宗法式农民的信仰, 在宗教中找到了归宿:“为上帝, 为灵魂活着。”列文是一个自传性形象, 是托翁笔下又一精神探索者形象, 其探索、思考及改革, 他在宗教生活中寻找精神出路, 都有托尔斯泰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说安娜的悲剧, 主要表现了作家对腐化堕落的城市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与揭露的话, 那么, 列文的追寻主要表现了作家对理想化宗法制小农社会的向往和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