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8.4
“互动”例4 教师的演示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
某教师在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实验效果不大理想,主要是看不到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的现象。面对这一事实,老师没有自圆其说,不遮掩、不搪塞,也不急于解释,而是及时提出如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问 黑色粉末没有变红,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明显现象出现?
答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追问 能否说明在实验时发生了化学反应?若能,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请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经过交流、分析,顺利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 各小组讨论后汇总,实验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各小组分析,老师引导,使这个实验的开放程度大大增加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迅速扭转了课堂因实验挫败而产生的被动局面,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热情;不仅使学生对该反应的条件、现象以及单质碳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进行科学探究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科学素质。
“能动”例5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某教师曾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这部分的教学过程呈现如下:环节1,PPT展示——完成以下实验: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各5 mL中分别滴加1 mL稀盐酸;环节2,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实验报告表填写的现象为:都生成气泡,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较快;探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