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好故事,让人了解到了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在异国的经历,他是多么渴望能回到家里,抱抱自己的小女儿,陪陪自己的太太,创作咱们自己的音乐,可惜再也实现不了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还帮助人家写民族史诗,也是一人才啊!拍摄手法吧,虽然极力渲染气氛,往那个年代靠拢,但还是有些生硬劣质. 女主角对于冼星海的微妙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是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吗?小女孩儿对爸爸的思念,对冼星海父亲感觉的带入;还有国内妻子、女儿对冼星海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击中泪点赚足眼泪!异国母女的戏份刻画得很动人!小提琴手酗酒最后阳光下坠塔楼,是一种隐喻吧?但气氛有些突兀. 像胡军这种人高马大体壮如牛大猛A,演一个重病缠身的艺术家,不合适啊,虽然胡军演技过关了!剧雪起到了引子线索人物的作用,袁泉艺术家妻子这类角色,是不是演得过多了每每回想起来, 好像我从来都没有理解过父亲. 记忆中他的形象就像电影里的多桑一样,总是固执沉默得像一块磐石,经常看到他一个人抽烟发呆,但从来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年轻时的经历、理想,似乎也甚少提及,顶多偶尔从母亲的叙述中才能了解到零星的碎片. 我实在不知道他是不愿意说,还是不屑于说,又或者是觉得说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他微醺的时候又总会反复念叨一句莫名其妙的口头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会用他并不高的文化水平逐字给我解释,或许是醉意上头突生豪迈,又或者其他不得而知的原因让他顿生感慨,反正小时候每次听到只觉得特别嫌人. 长大后,逐渐意识到大概这就是他忆及过去的方式,他那一辈的时代记忆,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一点一滴地在他的意识里,融汇成了这么一句至今我都不以为然的话,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