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29岁时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弃官回家。后来陆续在桓玄、刘裕、刘敬宣手下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时隐时仕。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在官仅80多天,便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11],弃职而去,彻底脱离官场,过上了隐居生活。陶渊明在家乡有自己的田舍和僮仆,所以开始一段时间,生活还算安定,有时也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后来家中失火,庐舍被毁,又屡遇灾荒,生活逐渐艰难。陶渊明晚年,失去了劳动能力,因而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当他还能走动时,曾经到浔阳小巷里去“乞食”,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
(二)诗文与辞赋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和辞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现存作品142篇,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计122首,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其中,田园诗最有代表性,约占诗歌总数的1/3,为中国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第一,他的田园诗反映了诗人在归隐中的欢乐、痛苦和希望,从—个侧面反映了晋末宋初中国南方农民的悲惨遭遇。陶渊明家住庐山脚下,靠庐山而临长江,自然风景优美,对诗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归园田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