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美女西施已懂得以水代镜来梳妆打扮,殷人已经开始用铜镜梳妆打扮。到了汉代,各种铜镜已成为妇女梳妆打扮的常用工具,汉代贵族妇女的奁(梳妆匣)中还装有假发、梳篦、毛刷和胭脂粉等化妆用具及用品。
【清】乾隆时玛瑙琴式奁盒
以玛瑙为胎、古琴为形,精工而制成奁盒,立意高妙,雅趣典致。盒身双面皆有浮雕,为双鹊望梅、百子福寿之类,栩栩如生,盖上另镌有“乾隆年制”篆文四字。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一些贵族妇女不仅喜欢涂脂搽粉,也标新立异地在额上、眉间、两颊画上或贴上各种花纹的图案,或将翠珠、金箔镂贴在脸上作“妆靥”,这种化妆在晚唐最为盛行。“妆靥”的盛行情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窥见一斑,刘禹锡写道“花面丫头十三四”,温庭筠也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诗句。发展至唐代,妇女美容化妆已十分普遍,更出现了红妆、催妆、晓妆、醉妆、泪妆、桃花妆、仙蛾妆、血晕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等名目繁多的妆容。泪妆又称啼妆,顾名思义是在脸上以胭脂勾勒出哭泣后的泪痕,以博得怜爱。据《后汉书》载,啼妆为东汉祸患最厉的外戚梁冀之妻孙寿所创。后来梁冀倒台,孙寿亦因此妆被人讥为“狐媚”。传说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也都是她的发明。血晕妆为唐时妇女的一种妆容,即在剃得精光的眉毛上下,用红紫色涂画三四横道,接着用手将之相连化开,看上去如同血晕,即便现在看来也是极为另类的。宋人王谠的《唐语林》记载:“长庆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